没有解决这13类需求,何谈未来汽车

张挺 - 合伙人/咨询总监

2018年06月20日

两个故事


Zach 特别后悔当初选了一辆纯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越来越多,充电的难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许多新能源车主没有良好的公共充电习惯,在车充好电后依然会长时间占用充电桩,甚至将充电桩当作廉价的停车位。“等这个充电桩车主回来还是冒险去另找一个充电桩?”Zach 每次都顶着汽车电量“濒危”压力左右为难。


Martin 遇到了最新世纪难题。这天,在 Martin 开车载女友去吃饭的途中,同事给他打来了电话。Martin 看到中控屏上显示了来电,如果接听的话,通话内容会被公放出来。他不想在女友面前和同事交流机密的工作内容便没有接听,等待对方自行挂断。女友察觉到 Martin 没有接电话,在一边半开玩笑地问:“谁来电话啊?有什么我不能听的吗?”


1. 充电桩使用效率低

2. 与人同乘过程中无法较好地处理隐私来电


—— 这不是两个老外的都市迷惘故事,这是中国车主甚至所有车主的日常。


汽车用户体验的痛与痒


现有车载功能是否能解决车主的问题?未来汽车设计如何才能满足驾驶者对于出行体验的一切奢望?为了寻找答案,我们进行了对出行体验的前瞻性研究,探索汽车能够满足更多驾车需求的可能性。


1. 总结13大类行车功能需求


我们采用通过绘制用户场景交互地图寻找用户主导需求、继而挖掘用户核心诉求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各大汽车厂商、出行服务商在众多车展中的概念车的趋势研究、以及不同车型的试驾体验,并结合实际用户的跟访研究中探索得出的用车场景与行为习惯,我们梳理提炼出目标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关注点,并最终归纳为13大类型的行车功能需求。


正是在和用户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 Zach 的困扰——车辆充电这个被提及最多的用户需求场景,以及 Martin 的尴尬处境——亟待被优化的诸如娱乐、找车找路、通讯、车辆操控等高优先级的用车体验。


2. 一个非常有趣的需求痒点——汽车社交


社交,这样一个普通且普遍的事,目前在汽车领域却仍处于大家都还在努力理解汽车社交和探索如何将其实现的阶段。在已经问世的智能出行系统里,多见的仍是把图片社交方式强行加到用车场景中。然而在行车场景中,车主的视觉感官需要处理大量复杂驾驶任务,此方式不仅不能成功地撩到用户的痒点,而且还造成了可利用场景少、操作成本高等问题,着实鸡肋。


未来汽车会怎样?


过去的十年中,我们经历了汽车从传统化向互联网化的初步转变。今天,汽车的全面互联网化时代即将到来。Google I/O 大会已经成功“造人”,实现了 AI 与真人的无障碍沟通。设想一下,在人工智能足以代替人类处理日常事务的不远将来,汽车将很有可能从一个“互联出行工具”向一个能够带你探索精彩人生的“个性化移动空间”的角色去继续转变。 


汽车如何能在全面互联网化的今天向更成熟的方向迈进?如何构想今后驾驶者在整个用车场景中,要实现什么样的的用户价值,要赋予乘车人什么样的人机交互方式呢? 基于前期研究,我们认为未来的用车体验改造必须站在用车全链路的视角,重新审视用车前、中、后的体验场景,并重新规划不同的体验触点、触点下的功能及交互方式等一整套触点策略。


由此,我们提出 “关怀用户出行的一切” 的体验愿景。期望未来汽车体验 “自然而然、与众不同”—— 让用户在用车场景全链路的每一环节享受 “自然而然” 的体验,并得到 “与众不同” 的个性化需求满足。


就“充不上电的 Zach”而言,如果我们可以提供一种沟通方式让等待充电的车主能够获取正在充电车辆的时间进度,并建立与该车主取得联系的沟通机制。

那么,则可以帮助用户做充电的决策(等待或离开),也能够引导用户的充电行为,可以更好的帮助车主们养成良性的充电习惯。 


再脑洞一下汽车社交——在我们看来,未来的汽车社交模式,除了满足车主与车主之间共享信息的社交,更多的应该去思考汽车与周边环境甚至整个城市脉动的社交。那时,汽车将慢慢变成一个可以带领我们去探索世界的“移动空间”,就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变成我们身体延伸的一部分。

本文由 ETU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分享